第三部分 人才培养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明确办学思路,夯实发展根基
(一)明确办学定位
学院按照“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辐射西北”的办学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兵团深化改革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把学院打造成为“疆内一流,区域知名”的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
(二)完善管理体系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院党委领导班子集体作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完善《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细则》,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推动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提升系部内部治理水平,激发办学活力。根据需要实际及时调整内设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以《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绩效管理考核办法》为基础,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完备系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授权事项决策程序和办事流程,实现各类办学要素的最大效益,推动学院科学高效管理。健全教代会、发展指委会、教科研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会等组织的决策咨询功能,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与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三)制定发展规划
学院制定出台了《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专项规划6个。《规划》设计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目标任务重点突出,具有前瞻性。《规划》对学院“十四五”期间的办学规模、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校园建设目标等做出了整体设计,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新思想,符合学院发展实际。学院在“十五五”期间计划实现8000—10000人的办学规模,达到30-40的专业建设。
根据《规划》,学院严格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确保规划有效实施。通过一系列举措,学院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四)坚持立德树人
学院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工匠精神铸魂育人,深入挖掘和探索团结稳疆、文化润疆的深刻内涵,按照学院“八同”育人理念,铸牢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共计2万余人。2021年,学院先后被师市和巴州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五)打造平安校园
学院紧紧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抓住关键、重视细节、管理有序的工作要求,实现了校园“三不出”。学院始终坚持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定期对教学实训场所、宿舍、食堂等重点部位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学院成立以来,未发生任何安全生产事故。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质育人团队
学院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要求和思政教师“六要”标准,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完善激励机制,全力建设高质量教师梯队。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思想先进,技能精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全国技术能手”“新疆工匠”“兵团英才”等优秀的“双师型”教师。2023年,学院成功申报兵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双师型”名师工作室。
(一)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每月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管理,每年开展年度考核。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影响教师工资待遇,并作为教师评优、续聘和晋升高一级岗位级别、专业技术职务等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教师队伍内生动力。健全完善院职称评聘、骨干教师评选、专业带头人评选、工匠教师评选、教学名师评选、教师工作室等工作机制,为教师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推进双师队伍建设
制定《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等管理办法,通过国培、省培、校本培训,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等措施,建立学院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长效机制。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学院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委教师工作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对师德师风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出台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师德要求,划定师德底线。强化师德师风考核,每年对师德师风进行专项考核,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等挂钩,对师德师风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
三、夯实育人基础,改善办学条件
学院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在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信息系统应用、教学用房、社会资源引进等方面合理配置资源,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要。
(一)加强校内实训管理
学院按照“整体规划、重点突出、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对各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进行了整体规划,不断加大校内实训基地投入。学院制定了《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等制度,为加强实训过程管理、质量监控、评价诊断等工作环节提供制度保障。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师市打造“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发展规模,建强基地,建优专业。制定了《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确保各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协调发展。按照行业理念和企业标准与新疆九泰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新疆四运东风汽车大修厂、新疆循环能源有限公司、库尔勒市金太阳幼儿园等企业共同建设了集“实践教学”“职工培训”“技能鉴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56个。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
依据《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学院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高学院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力、执行力。制定了适合自身条件的信息化建设方案,采用“云-网-端”架构模式,打造“服务化、智能化、自适应、随需而变”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校园。学院网络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100余万元,实现校园网络万兆主干、千兆入室、教学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了高速、稳定、安全的校园基础网络。
学院高度重视信息化教学。三年来,累计投入1200余万元,用于建设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仿真实训室,教学用机房等信息化教学设施。目前,已建成多媒体教室154间,专业仿真实训室6间,教学用机房21间,教学用计算机1309台。完善教务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对学生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开课、排课、选课、成绩管理、实践管理、毕业设计等的全过程管理。提升教学平台使用率,90%以上的教师能熟练使用平台建课、建班、教学、布置作业、测验、统计成绩等;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着力提升学院师生的信息素养。
(四)强化办学经费保障
学院自成立以来,兵团、师市在政策保障、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学院始终将教学工作置于中心地位,确保教学经费优先投入,确保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确保日常教学支出占经费总支出比例逐年提升,为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2020—2022年,学院各项经费支出总额分别为16225.02万元、10469.41万元,15736.20万元。
四、加强专业建设,提升育人质量
学院秉持“专业建设以产业为核心,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思路,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品牌。
(一)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学院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办学模式,通过岗位实习、“1+X”证书等形式常态化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北京国职联培、阿里巴巴、巴州恒瑞等10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合作办学企业的设备、场所和人才优势,在专业建设、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发、培训实习方案、订单培养等多方面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2021年,学院与北京国职联培公司深度合作,建立新媒体产业学院、成立校企联合会。截至目前,北京国职联培公司已投入产教融合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建立35个网络直播间,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培养与岗位能力培养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合作,拓宽了南疆地区优质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壮大销售规模,实现了团场、企业、学校、学生的多赢发展。
(二)围绕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
学院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强专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结构。围绕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专业特色。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与学前教育及托育服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服务、石油天然气化工等产业相关的专业;加强学院兵团高水平专业群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积极推进其它专业群建设。依据《学院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专业建设,厘清发展思路,整合教学资源,确定发展策略,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调查,了解就业质量,分析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调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评价需求,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育人、生活服务等人才培养环节,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育特色鲜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院不断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与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合作,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过程中确立了“两方(学校、企业)共育、四维(品行、身心、知识、能力)一体、学岗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两方共育、四维一体、学岗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工程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构建了“三环(‘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岗位实习)两核(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一证(1+X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三环两核一证”人才培养模式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构建了“双主体(学校、企业)、三阶段(以验带学、以训促学、以习强学)、六步骤(体验参观、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岗位实习)、六递进(认知能力、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综合应用、职业资格)”的“2366”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2366”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工程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构建了“一主(学生)双元(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一主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构建了“二元(学校、企业)四段(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能力、岗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5所示。
图5 “二元四段”人才培养模式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学院出台了《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指导意见》,指导各专业制(修)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由易到难、单一到综合、低级到高级的原则,构建模块化、结构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及拓展课程”三个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保障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的提升,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开齐开足国家规定公共基础课程。融合大思政教育,落实“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公共艺术等课程,并纳入毕业要求。高度重视“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工作,努力探索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截至目前,学院“1+X”证书制度试点获批14项。
(四)规范教育教学,优化课程体系
1.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内容
学院出台了《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定课程标准的管理办法》,在基本原则、基本内容与格式、课程标准的执行与管理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充分发挥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依托合作行业企业,组织课程标准开发团队,依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修订课程标准。对接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标准,改革课程内容,将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统一,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目前,已修订完善了200 余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2.规范教材选用,推进资源共享
学院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管理教材征订工作,有效保证了选用教材的质量。积极推进课程资源共享,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创建课程,发布资源,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访问学习。依托“泛雅”网络课程平台,引进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军事理论等14门视频课程,丰富了课程资源。
3.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
按照思政课“四个相统一”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挖掘梳理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组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顶层设计,探索协同育人创新模式,优化协同育人人才队伍,健全政协同育人制度保障。有力提升了学院课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学前教育课程思政被选为兵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五)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以赛促教,通过说课比赛、系部内公开课、教学能力比赛、“优质课堂评比”等活动,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鼓励系部按照各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学习评价和考试考核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六)完善竞赛机制,强化实践教学
学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的总体思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为目标,建立健全国家、省、学院三级竞赛机制,通过分解赛项、优化课程内容、开展特色实践教学,持续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在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岗课赛证融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1年,学院共计获得各类奖项10个。在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中,学院王挺获农机修理工项目铜牌;在自治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学院教师王宇雷被评为“优秀裁判员”;在兵团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三等奖2个。
在2022年兵团教学能力比赛中,学院参赛项目共获得8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学院获“优秀组织奖”。
2023年,学院共计获得各类奖项38个,创历史最高。在兵团“天山铝业杯”第九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个、三等奖5个,团体三等奖1个;在第五届“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兵团选拔赛中,获得三等奖2个;在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7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9个,学院教师张建豫被评为“优秀裁判员”。
五、推进“三全育人”,培育优秀人才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完善“三全育人”体系为关键,加快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强化思想引领
一是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学院成立了由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工作方案》,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到学院工作全过程。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足开好思政课程。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融合育人。积极践行学院“八同”育人理念,定期开展“开学第一课”“传统文化艺术节”“学国语、讲国语、用国语”“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教育活动,切实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建强育人团队。学院建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为副组长,辅导员为骨干,职能处室、系部领导、班主任、学生干部等共同参与的大学工队伍体系,促进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辅导员职业能力全面提升,积极做好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学院定期举行辅导员、班主任培训。完善辅导员、班主任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育人功能。截至2022年底,学院共有专兼职辅导员22人。
(二)加强学生管理
一是厘清管理脉络,健全制度体系。学院建立了“学院—职能部门—系部—班级—学生干部”为五级的“纵横五级”学生管理体制,不断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先后出台《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纪律处分管理办法》《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规定》等管理办法。每月召开学生工作专题例会,每周召集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工作交流,扎实有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二是加强团组织建设,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完善和规范系团总支和班级团支部建设,探索多重覆盖的灵活建团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完善学代会制度,推动学生参与学院管理,促进学院政策有效实施。不断加强和改进院、系两级学生会以及社团联合会的工作,推动学生自主管理。
三是重视宿舍安全,打造管理网格。学院着力推进宿舍网格化管理工作,将学工处、系部学工负责人和辅导员纳入学生宿舍管理网络,推行辅导员24小时值班制和“三早三晚”宿舍检查巡查制,明确各方责任,做到学生宿舍“人人关心”,安全隐患“时时排查”,切实保障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安全事故“零发生”。充分挖掘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每学期开展“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并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三)做好学生服务
学院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和保障学生各种正当利益和诉求,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一是推进精准资助,提高工作实效。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坚持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资助工作始终,从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出发,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资助体系。做到了资助政治宣传到位、资助学生准确到位、资助资金发放到位。
二是聚焦服务品质,提升育人实效。学院以“方便学生办事、解决学生困难、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成长”为服务宗旨,创设了校园“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从入学进校到毕业所涉及的学习、生活、实践、请假、办卡、报修、帮困助学等服务项目。
六、加强教科研工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一)建机制促进教科研工作
一是加强教科研管理,健全制度。学院先后出台了《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项科研章程、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做到激励与规约并重,为促进教师队伍教科研能力提高和办学水平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是集聚多元智慧,打造研究团队。每年邀请科研院所专家、行业与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做专题讲座,引导教师明晰研究方向。组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研发实用新型专利和科技小发明;结合青年教师培养工程,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三是重视教科研工作,提升科研水平。学院高度重视教研科研,论文发表、课题和专利申报等逐年增长。近三年,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9篇,其中SCI论文2篇,省级(兵团)科研课题结题9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兵团科技小发明获奖5项;2023年,学院成功申报自治区教育厅产学协作协同育人项目,兵团课题立项6项。
(二)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学院依托自身优势,面向巴州地区、师市团场,不断拓展服务社会的渠道,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成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能认定工作。
一是拓宽成人教育办学范围,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依托第二师铁门关市开放大学,面向社会开展继续教育。截至2022年底,开设行政管理、法学、会计学、水利水电管理等17个本专科专业,累计培养高等学历教育学生上万人次。2020—2022年,开放大学招生892人,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学院先后被兵团、师市批准为兵团高技能人才定点培训机构、兵团首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第二师铁门关市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和创业培训机构。学院积极开展了职业资格、专项能力、创业培训、转岗转业、特种作业操作人员、职业技能认定等工作。先后组织各级各类培训班115个班次,共计培训人数8013人次,涉及电工、焊工、汽车维修工、农作物植保员、农机修理工等15个工种。学院2019年承办了第二师铁门关市职业技能认定考评员培训班,现有45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
七、全面深入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育质量的主体责任,建立了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学院初步建立了覆盖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贯彻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分别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使质量监控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教学质量信息的有效利用,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闭环,真正实现调控改进的功能,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八、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强化社会认同
(一)疆内疆外多措并举,做好招生工作
学院不断加强招生计划引导和调控,调整优化专业招生结构。招生规模稳中有升,内地招生人数快速增长,生源质量逐年提高,专业结构渐趋合理。目前,已经面向全国13省份招生。
2020年学院高职录取830人,疆外考生3人。2021年高职录取1761人,疆外考生101人。2022年高职录取1955人,疆外考生594人。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学院将职业指导类课程全部纳入课程体系,构建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创业(KAB/SYB)指导》《就业指导》为主的体系化职业指导课程,增强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学院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多举措搭建就业平台,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区域同类院校前列。
截至目前,已有两届高职毕业生346人走上工作岗位,就业率99.4%,专业对口率66.5%,就业稳定率83%。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为91%,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为93%。